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法規內容

法規名稱: 黃路加不服花蓮縣政府否准原住民留地所有權登記申請之行政處分- 原民訴字第11300696437號訴願決定書
公發布日: 民國 114 年 01 月 27 日
發文字號: 原民訴字第11300696437號
法規體系: 訴願審議委員會及訴願決定
法規功能按鈕區
原住民族委員會訴願決定書  原民訴字第11300696437號
訴願人:黃路加
      出生年月日:中華民國(以下同)**年**月**日     
      身分證統一編號:*********
      住所:*********     
訴願代理人:王青娥律師
      出生年月日:**年**月**日
      身分證統一編號:*********
      住所:臺北市基隆路1段155號10樓
參加人:呂聖福
      出生年月日:**年**月**日
      身分證統一編號:*********
      住所:*********
        呂聖福
      出生年月日:**年**月**日
      身分證統一編號:*********
      住所:*********
參加人代理人:林育萱律師
      出生年月日:**年**月**日
      身分證統一編號:*********
      住所:花蓮縣花蓮市華西路123號 (圖書館4樓) 
     訴願人因原住民保留地事件,不服花蓮縣政113年5月3日府原地字第1130063664A號函,提起訴願,本會決定如下:
      主  文
原處分撤銷,由原處分機關於3個月內另為適法之處理。
      事  實
    訴願人前以參加人二人為被告訴請拆屋還地,參加人二人於訴訟審理期間得知花蓮縣政府(下稱原處分機關)作成准予分割自花蓮縣**鄉****段****地號土地之同段****-**地號(下稱系爭土地)、****-XX地號及****-YY地號等3筆土地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予訴願人之處分。參加人二人不服上開處分准予訴願人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部分,提起訴願。經本會113年2月2日作成原民訴字第11300063651號訴願決定,認原處分機關未依行政程序法第36條、第39條第1項及第43條規定調查相關事證,予以釐清,遽作成上開處分准予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予訴願人,認事用法,難謂妥適。撤銷上開處分准予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予訴願人部分,並命原處分機關究明後於3個月內另為適法之處理。原處分機關遂於113年2月20日函花蓮縣**鄉公所(下稱鄉公所)邀請訴願人及參加人二人赴鄉公所陳述意見及釐清相關事項,經鄉公所於113年3月21日邀集雙方陳述使用事實,同年4月1日函復原處分機關,原處分機關以113年5月3日府原地字第1130063664A號函(下稱系爭處分),作成否准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之行政處分。訴願人不服,提起本件訴願。
    訴願人訴願意旨略謂:原處分機關並未本於本會113年2月2日訴願決定書所示規範而為決定。訴願決定書要求原處分機關應查明參加人二人家族之房屋及其附屬設施,於系爭土地108年間設定耕作權及111年間移轉所有權是否存在,訴願人是否於79年至申請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時有使用事實。惟原處分機關未調查此部分相關證據,卻誤認為訴願人自陳出借部分為系爭土地,並以此錯誤資訊作為處分決定,顯然悖於事實。訴願決定書要求原處分機關亦應調查相關事證,釐清參加人二人就系爭土地與訴願人是否有土地權利糾紛。原處分機關卻未釐清相關多筆地號與系爭土地間有何關係存在,以及訴願人與參加人二人間發生土地權利糾紛之土地為何,僅單純以所謂「訴願人於113年3月21日於公所自陳」,顯然有所誤解,根本未曾調查並釐清真相。
    訴願人提起訴願補充理由書略謂:經查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37條修正總說明內容,並無原機關答辯書所稱「惟非謂於原住民保留地設定耕作權或地上權者,無須有自行經營或自用之事實,即得申請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原處分以此為由,顯不足採。69年之後,呂OO(參加人二人之父)之祖父向訴願人之父請求借用分割前紅葉段1105地號之一小塊地,訴願人之父出於同情才同意借一小塊地讓他們方便工作,此事所有家族長輩皆知悉此過程。112年10月間訴願人曾前往呂OO住家,商討土地的問題,詢問是否能遷移。當時呂學紅表示系爭土地本來就是訴願人之父的土地,願意配合拆除。訴願人(貸與人)既已向訴外人之父(借用人)表達終止契約之意思表示,借用人亦已表示同意終止,則雙方借貸關係在當時即已消滅;後借用人已死亡,訴願人當然得依民法第472條規定,終止兩造間使用借貸關係,該系爭土地即回歸訴願人使用,自所當然。
    原處分機關答辯意旨略謂:按「原住民符合下列資格條件之一者,得申請無償取得原住民保留地所有權:三、原住民依法於原住民保留地設定耕作權、地上權或農育權。」;「原住民於原住民保留地取得承租權、無償使用權或依法已設定之耕作權、地上權、農育權,除繼承或贈與於得為繼承之原住民、原受配戶內之原住民或三親等內之原住民外,不得轉讓或出租。」;「原住民違反前條規定者,除得由鄉(鎮、市、區)公所收回原住民保留地外,應依下列規定處理之:一、已為耕作權、地上權或農育權登記者,訴請法院塗銷登記。」為原住民族委員會108年7月3日修正之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第15、16條第1項第2款及17條第1項第3款規定所明示。復按108年1月9日修正公布之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第37條第1項規定:「山坡地範圍內原住民保留地,除依法不得私有外,應輔導原住民取得承租權或無償取得所有權。」,其修正理由係考量原住民保留土地或於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施行前,早已由原住民開墾完竣並世代使用,或已完成造林、居住使用,該辦法發布施行後,復規定其應先設定耕作權或地上權滿5年,方能取得所有權,實不盡合理,爰刪除繼續經營滿5年之限制,將原住民保留地所有權直接回復予原住民,惟非謂於原住民保留地設定耕作權或地上權者,無須有自行經營或自用之事實,即得申請辦理所有權移轉登記。訴願人於鄉公所自陳,其父自50幾年起開墾使用至80年,父親逝世後由其接續使用,在父親使用期間,出借部分範圍予參加人二人之祖父放置工具使用,且107年辦理他項權利期間,亦知悉訴外人家使用部分範圍。顯見系爭土地於耕作權設定及申辧無償取得所有權期間,部分土地未自行使用,與上開辦法規定有所不符,應認前核准函屬違法。訴願人於耕作權設定及申請無償取得所有權時未能自行使用,爰系爭處分依上開辦法第15、16及17條規定否准本案所有權移轉,並無違誤。
    參加人陳述意見略謂:訴願人系爭土地並無使用事實,本不得就系爭土地設定耕作權及取得所有權,不符上開辦法規定,卻提出耕作權及所有權申請,自非適法,系爭處分要無違誤。其二人家族於70年以前於同段****-*地號全部及系爭土地部分範圍使用,其二人家族應得就系爭土地使用部分申請取得所有權,而非由訴願人申請取得。
      理  由
依訴願法第95條規定:「訴願之決定確定後,就其事件,有拘束各關係機關之效力;就其依第十條提起訴願之事件,對於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團體或個人,亦有拘束力。」
本會113年2月2日原民訴字第11300063651號訴願決定送達後,經過法定期間,無人提起行政訴訟,原處分機關即負有依訴願決定之旨趣為行為之義務。(張自強、郭介恆,訴願法釋義與實務,第408頁)。次查訴願決定理由五指明:「原處分機關自應查明訴願人二人(註:即本件參加人二人)家族之房屋及其附屬設施,於系爭土地108年間設定耕作權及111年間移轉所有權是否存在,第三人(註:即本件訴願人)是否於79年至申請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時有使用事實。」、「原處分機關亦應調查相關事證,釐清訴願人二人(註:即本件參加人二人)就系爭土地與第三人(註:即本件訴願人)是否有土地權利糾紛。」,原處分機關自應就以上訴願決定所示事項,調查相關事證,予以釐清,另為適法之處理。
惟查系爭處分僅引述訴願人113年3月21日於鄉公所自陳內容,遽作成系爭處分否准予系爭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未依上開訴願決定所示調查相關事證查明釐清系爭土地地上物使用情形,以確認系爭土地108年間設定耕作權及111年間移轉所有權是否存在參加人二人家族房屋及其附屬設施。原處分機關未依行政程序法第36條、第39條及第43條規定調查相關事證,予以釐清,認事用法,難謂妥適,原處分應予撤銷,並由原處分機關查明事實證據後於3個月內另為適法之處理。
據上論結,本件訴願有理由,爰依訴願法第81條第1項決定如主文。
                                                                         訴願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    鍾興華(請假) 
                                                                                                   Calivat.Gadu 
                                                                                           委員    杞明錫   
                                                                                                   (代行主席職務)
                                                                                           委員    王韻茹

                                                                                           委員    王皇玉
                                                                                           委員    許碩茱
                                                                                           委員    陳愛娥
                                                                                           委員    廖江憲
                                                                                           委員    謝亞杰
中華民國113年12月27日

主任委員   曾智勇
      Ljaucu•Zingrur
不服本決定者,得於本決定書送達之次日起二個月內,向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提起行政訴訟。